2014年12月1日

2014 第三季 (Sep to Nov 2014) 投資績效


























1. 這一季處分了 WU、 TSCDY 和 DE

WU: WU 原本有一小部分是透過美國券商戶頭買進,但因為美國券商戶頭的 ETF portfolio 部分也不小,為避免未來稅務風險,未來會逐漸減少美國券商戶頭的部位。所以處分了透過美國券商戶頭買入 WU 部位 (但繼續持有透過複委託買入之部位)。獲利約 15%。

TSCDY: TSCDY 在兩三年內可能不會有什麼起色。新的 CEO 也說不要期望在短期內會有什麼重大的策略變化。過去幾週股價大漲,是因為分析師認為最壞的時機已過,Tesco 處分海外投資及閒置資產即可取得轉型所需之資金,不需要再發行新股籌募資金。其實分析師的觀點在幾個月前就有人提過,並不是什麼新的觀點,只是現在市場在一陣慌亂過後,對於同樣的論點居然有了完全不同的結論。趁這個機會處分,損失約 40%。如果參考 Carrefour (CFRRY) 過去幾年的股價變化,在轉型成功之前,PER 很有可能落到 4~6 之間,按照目前本業(排除 non-recurring gains/losses)的獲利狀況,股價很有可能再跌到 $6 以下。

DE: DE 是在八月及九月的時候分批買入。當初是認為 PER 偏低,且過去幾年營業狀況不錯,ROE 也很高。但十月看了 Bluepac Partners 的分析報告後(http://bluepacpartners.com/),決定賣出。BP 的論點是:DE 過去幾年的營收、EPS 和 ROE 大增,主要是受到生質燃料需求增加的影響,玉米需求大幅增加、價格大漲,農夫的收入大幅增加,因而農夫有多餘資金提早買入或提早更新壽命可達 15 年的大型農機。如今玉米等作物價格大跌,農夫未來不會有那麼多的資金購買新農機;且過去幾年新農機銷售量大增,也表示目前農夫手上的農機都還很新,未來幾年對於新農機的需求也會大幅減少。目前的股價還未能反映出這點對於營收和獲利的影響,也就是說,按未來可能的營收和獲利評估,目前的 PER 其實偏高。處分約損益兩平。

2. 三大鐵礦砂生產商 RIO、VALE 和 BBL 在下半年不顧需求低迷,大幅增產,意圖摜壓鐵礦砂價格,迫使生產成本較高的小生產商退出市場,但 VALE 和 BBL 的股價也跟著大跌。鐵礦砂的價格也許還會再跌,但這三大生產商生產成本極低,且擴產可增加收入,應不致造成損失。另就其 PBR 來看,VALE 和 BBL 的 PBR 都已經跌破歷史低點。

3. 鴻海本季發放股票股利,獲利因而大幅增加。

4. 中航、裕民、正新及寶成主要都是因為 PER 或 PBR 相較於過去歷史偏低而繼續買進。

5. 另外這一季在觀察的有 IBM、MCD 及 CBI

IBM: IBM 又落入另外一個轉型期,管理階層打算處分獲利不佳的產品線,並轉向雲端服務。本季損失主要是因為處分晶圓廠給 Global Foundry 並認列未來要支付之金額所致。轉型沒什麼不好,在未來雲端服務的架構下,IBM 過去的主要產品和服務,如大型主機及系統等,的確有式微的危險。但是在雲端服務這個領域,IBM 並非市場領先者,Amazon、Google 和 Microsoft 都已經做得不錯。雲端服務可以讓過去需要買大型主機和軟體系統的公司節省成本,換句話說,對於過去提供這類服務的 IBM 來講,等於收入減少。這不像是件好事。

MCD: 股價受到北美營收持平、日本及中國營收受到原料醜聞的影響大幅減少。另外,美國針對提高最低薪資的罷工,也對 MCD 造成隱憂。但提高最低薪資對 MCD 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雖然成本增加,但主要客戶群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如果 MCD 因此下跌,是買進的好時機。

CBI: 巴菲特的持股。興建及營運石油化工廠的工程公司,2013 購併承建核電廠的 Shaw Group。過去半年下跌主要是因為一份放空報告(http://www.presciencepoint.com/uncategorized/chicago-bridge-and-iron-june-17-2014/)。PP 的論點主要是:購併 Shaw Group 的價格過高,且 Shaw Group 承包核電廠工程有很大一部份款項可能是收不回來的,如果未來確定收不回來,帳上會需要認列金額相當大的應收款和商譽減損損失。但就目前的股價來看,股價有可能已經反應的放空報告所提的問題,如果繼續下跌,可能是買進的好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