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

English names: 取英文名

辦公室裡有個印度人名叫 Chirag。每次有客戶打電話來,他的名字都會被叫錯。有人叫他「傑羅」、「加拉」。其實正確的發音應該叫「奇拉(格)」。

我們都笑說,他每個星期都會換一個新的名字。

其實不只我們的名字會被以英語為母語的英國人講錯。我們辦公室還有巴基斯坦來的同事,我也是要問過他們名字怎麼念才會發音。辦公室裡還有非洲來的同事,他們的母語雖然不是英語,但是和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一樣,當地通用的商業語言多半就是英文,因此他們在母國的 office 就直接用英文名。

大部分的「英文名」多是從聖經裡面來的或是聖人的名字舊約聖經用希伯來文寫的,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描寫耶穌當時的故事,但故事主角還都是猶太人。所以絕大多數的「英文」名其實是猶太人的「希伯來」名。而天主教的聖人的名字多半原來是拉丁文。

如果說採用英文名是會讓「外國」朋友覺得不雅或恥笑,那我們也可以笑這些西方人怎麼都用一些猶太人的「希伯來」名或「拉丁」名。我們用英文名的原因,和西方人採用這些「希伯來名」或「拉丁名」一樣,只是一個文化變遷的過程。只是恰好在這個年代,我們屬於弱勢文化的一方,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反感。但這並不表示取英文名就是有什麼錯,西方人可不覺得他們取「希伯來名」或「拉丁名」有什麼不對。

有些人覺得我們應該講閩南語,拒用英文名,堅持自己的本土文化。但是當代的歐洲人多半是羅馬帝國時期蠻族的後裔,這裡卻未曾見過說要保留原來「蠻族」文化,倡議取各族傳統名字的說法。相反地,受到過去兩千年來基督教的影響,現在聖經才是他們的「傳統」文化。回到台灣來說,閩南語是我們的母語;據說閩南語是唐代安史之亂南下的中原漢人的母語。但是台灣有多少人真的有當時中原漢人血統?我們的血統裡面有多少來自是唐代以後居住在閩南一帶土著,又有多少來自台灣原住民?如果要以血統來論何謂「傳統」文化,其實沒有意義。進一步來說,所謂「傳統」文化,只是有些人認為的傳統,不是真的傳統,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的傳統。

現在用的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裡,就提到說:
It is easy to dismiss 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s the use of 'incorrect' English by people who have not learned it very well, but it is an entirely natural linguistic development, an example of how any language varies and changes as it is appropriated by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users. As this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and recognized, features of ELF will inevitably find their way into future dictionaries of current English. (http://www.univie.ac.at/voice)

取英文名不是說英語的人的專利;亞洲和非洲通行的英文用法,也不能說就是不正確的英文。英語文化很早就不限於英國本土了。 我們可以愛怎麼取英文名就怎麼取英文名,這不是錯誤的英文,只是不一樣的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